肉牛“过料”(即饲料消化不完全,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)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,以下是一些常见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方案:
一、饲料相关原因
1. 饲料颗粒过大或加工不当
粗饲料(如秸秆、干草)过长或精饲料粉碎过粗,导致牛无法充分咀嚼和消化。
解决:调整饲料加工工艺,粗饲料切短(3~5厘米),精饲料粉碎粒度适中(1~2毫米)。
2. 饲料突然更换
突然更换饲料种类(如从干草转为青贮)或配方,导致瘤胃微生物群不适应。
解决:逐步过渡(7~10天),新旧饲料按比例混合替换。
3. 饲料霉变或质量差
霉变饲料中的毒素(如黄曲霉毒素)会破坏瘤胃功能;劣质饲料纤维含量过高或营养不均衡。
解决:检查饲料是否霉变,确保原料新鲜,必要时添加脱霉剂。
4. 精粗比例失衡
精饲料比例过高(超过60%),瘤胃酸度过高(亚急性酸中毒),抑制纤维分解菌活性。
解决:调整精粗比(育肥牛建议精粗比6:4),添加缓冲剂(如小苏打)。
二、管理原因
1. 饲喂程序不当
饲喂时间不固定、采食量波动大,或自由采食时牛暴饮暴食。
解决:定时定量饲喂,分次投喂(每天2~3次),保证充足饮水。
2. 应激反应
运输、转群、疫苗接种、天气骤变等应激导致消化功能紊乱。
解决:减少应激,应激期添加电解质或益生菌。
三、健康问题
1. 瘤胃功能失调
瘤胃微生物失衡(如长期使用抗生素)、pH值异常(酸中毒或碱中毒)。
解决:补充益生菌(酵母培养物)、调节瘤胃pH(小苏打或氧化镁)。
2. 寄生虫感染
肠道寄生虫(如蛔虫、绦虫)或肝片吸虫影响营养吸收。
解决:定期驱虫(每年2~4次),粪便检查针对性用药。
3. 消化道疾病
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(如沙门氏菌、BVDV感染)、慢性消化不良。
解决:对症治疗(抗生素、补液),严重时请兽医诊断。
四、其他原因
1. 饮水不足
缺水会降低饲料消化率,尤其是干饲料。
解决:保证清洁饮水(每天30~50升/头),冬季提供温水。
2. 矿物质或维生素缺乏
缺乏钴(影响VB12合成)、锌或硒等会降低消化酶活性。
解决:补充预混料或舔砖。
诊断建议
1. 观察粪便状态:
过料伴随腹泻?→ 可能感染或酸中毒。
粪便中有完整谷粒?→ 饲料加工或牙齿问题。
2. 检测瘤胃健康:
瘤胃蠕动音(正常2~3次/分钟)、pH值(6.2~7.0)。
通过排查上述原因并针对性调整,可有效改善肉牛过料问题。若调整后仍无改善,建议联系兽医或营养师进一步诊断。